1994年寒冬的某一天,我爹蹬着二八大杠驮着我,在冰面上前行。这条河是这座北方小城里唯一的河流,我爹他准备找片宽敞安全的冰面,教我学滑冰。
每个东北孩子的童年里,都有一副冰鞋,它挂在父亲的肩膀上,在某个冬日里被牢牢地烙进孩子的脑海,和父亲的背影一并停留进记忆深处。
电影《不再退缩》里大潘饰演的父亲刘中华仔细磨着冰刀,那一瞬间我想起了上述的画面,冰面上我爹把我呲儿哭了,因为我穿着冰鞋不敢站起来,怕摔,他说我怂。
大潘在《不再退缩》里的演技真正达到了纯熟的境界,通常被视为喜剧演员的他,将影片中的父亲演绎得收放自如,按理说大潘的脸和我爹并无相似之处,但当他一脸憨厚略带讨好地跟人讲着不好笑的笑话,挤出满脸褶子的时候,我竟然在他脸上看到了东北父亲的标准形象。
那是东北式父爱的出厂模式,沉重如山。
刘中华,或者说东北父亲,在亲子关系之外,好像总是举重若轻。在“智取”崔教练,把女儿送进冰球队那场戏里,他可以略施小计,就把醉酒的崔教练顺利“拿下”。
但面对女儿刘星榆的时候,他却总是有种含糊不清的犹豫,爱也是真爱,但总感觉有层隔膜无法表达——大潘的表演真的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种犹豫,才奠定了影片人物关系和人物感情厚积薄发的基础。
在我个人看来,影片迎来情绪爆炸的一场戏,其实并不是结尾处赛场胜利带来的热血沸腾,而是刘中华终于肯完全真诚地面对女儿,坦白地吐露自己的内心——没有谁是谁的替代,大女儿的意外,不应该变成某种期待压在小女儿身上,父爱就是没有定语、没有条件。
父亲的真诚也终于让女儿确认了自己对于冰球的热爱,父女俩在各自的心结面前不再退缩,后面剧情的高潮,也便顺理成章。
电影在这场戏点了题,也让我看到了在冰球比赛的躯壳之下,导演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——勇敢应该是我们在代际关系中最先学到的东西,代际关系的双方都是这场亲子关系的练习生,我们同时学习勇敢,同时勇敢表达爱。
我又想起我爹在那片冰面上教我的事儿,东北孩子,别怂,虎一点儿——东北爹艺复兴。
侯佳音饰演的女儿刘星榆踩着冰刀踏上赛场的样子太帅了,大潘跟左小青说,看咱闺女,像不像踏上风火轮的哪吒。
冰面上的哪吒,踩着冰刀闪转腾挪,手里的球棍指引着冰球攻向对方的球门。
冰面上的哪吒,踩着风火轮碾过生命的崎岖,手里的红缨枪刺破前路艰难,不再退缩。
最后,《不再退缩》是暑期档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,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我观察到的片中两个细节背景,有助于大家理解这对父女背后深沉的东北大地。
八区体育场——刘中华说,我女儿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八区体育场打一场冰球。八区体育场是哈尔滨乃至全中国冰上运动的圣地,它存在了半个多世纪,冰面上写满了中国冰上运动的光荣与梦想。长影厂1959年拍摄的著名电影《冰上姐妹》就是在这里取景,申雪、赵宏博的故事,如同刘星榆的故事一样,要从八区体育场开始讲起……
王嘉廉冰球希望工程——刘星榆的球棍上写着这个名字。这位著名华人企业家帮助中国数千名冰球运动员圆梦,在《不再退缩》取景地齐齐哈尔,就有上千人受益,许许多多的“刘星榆”进入国家队,托起了中国冰球的明天。